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写道,在信息时代,人一个星期所接受的信息几乎等于旧时代一辈子所接受的。我认为即便在上世纪,信息尽管可以通过纸质载体进行传播,但与现在相比仍很局限。

到了今天,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互联网了,因为手机支撑起了信息传播的无限平台,从以前固定在电脑前到随时随地掏出手机,信息就像产生了一次次爆炸。人脑接受信息的速度远远小于指数增长的信息流,我想我多多少少患上了所谓信息焦虑症。

每天我们都在信息流中度过,打开电视,不是在说乌克兰局势就是在循环马航飞机的消息。微信自从有了朋友圈,不再是有了信息再看我相信而是很多人主动每隔一段时间刷新朋友圈。我从未曾沉迷于微博,虽然不玩,也会三两天打开看看近期的热门话题。以前也曾不会刷QQ空间,但大学期间好友多了,就开始习惯每天打开看看,即使没有一一细看,都要拉到上次看到地方为止。现在的智能手机和智能终端(ipad等)更是创造了各种貌似很有益的APP,将人们的碎片时间收集起来,用来共享信息。我用ipadmini阅读资讯有时甚至是欲罢不能,基于便携性良好,恨不得能随时带在身最后还是作罢。

最近一个好友在微信提及穷得吃不起茶叶蛋了,开始不太明白,因为上班一直忙,到晚上有空上网才知道是一个新梗,源于一个台湾的综艺节目,说大陆人穷得连茶叶蛋都吃不起了,网络用语的不断更新,半天不上网就会产生如此小小的交流障碍。获取信息丰富自己是最初的目的,很多时候成为了习惯,总害怕错过了什么,变成了一种焦虑,一天没有上网就如同如时代脱节,远离了这个社会。有时候挂在网上,浏览门户网站,一晚一晃就过了,自己通过大量获取各种信息来填充自己的大脑来消除焦虑,其实到头来什么也没得到。

现在我仍限制自己使用黑莓,万万没想到黑莓9650系统流畅性大不如以前的8900,每次想要打开微信看看朋友圈都是加载个几十秒,而正是如此我才没有频繁翻看手机,手机成为了手机而不是玩伴,缺点却成了很好的优点。我的生活离不开微信,离不得网络,但总有机会都要远离这些液晶屏幕。